眼下,正是吉林省水稻插秧的時節(jié),在吉林省西部,14萬余公頃鹽堿地通過改良變身水田,昔日的不毛之地成為米糧川。
在大安市信達農業(yè)合作社,高速插秧機正在水田里穿梭作業(yè)。
“這里以前就是'白花花'的鹽堿地,經過改造,已經變成了良田?!?合作社負責人王千士對記者說。近幾年,當地通過運用水洗法配合生物以稻治堿,耕地面積在不斷增加,他們合作社今年承包種植的水稻面積達到了533多公頃。
一年變良田、兩年創(chuàng)高產。立足于鹽堿地復育及保護性開發(fā),大安市與中科院東北地理所等單位合作開展“黑土糧倉”科技會戰(zhàn),用物理、生物等方式改良鹽堿地,并創(chuàng)建了“淡化表層”和“熟化耕層”培育合二為一的改良新模式,鼓勵合作社和家庭農場實施“綜合種養(yǎng)”模式,放養(yǎng)稻田魚、稻田鴨、稻田蟹,在增加收入的同時,糞便還田,還可以對土壤進行進一步改良,提升水稻的品質。
王千士說:“現(xiàn)在看到的是200公頃有機稻田,我們開發(fā)鹽堿地的方法已經很成熟,明年還會擴大面積開發(fā)鹽堿地,我們希望所有的鹽堿地都變成米糧川、變成良田?!?/p>
據了解,今年大安市通過實施全域土地綜合整治項目將新增耕地1626多公頃,成為吉林省糧食產量新的增長極。
據最新省農情調度,截至5月21日,吉林省糧食作物播種已完成91.23%,玉米播種已結束,大豆已播種96.33%,水稻已插秧46.2%。
作者: 吉林日報全媒體記者 畢瑋琳
關鍵詞:鹽堿地 鹽堿地改良 鹽堿地治理 鹽堿地種植 鹽堿地修復